邵亦文,香港中文大学地理学哲学博士、美国康奈尔大学区域规划硕士、湖南大学城市规划工学学士,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研究人员。PM体育-PM体育官网 公共管理系讲师,曾任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2018-2025)、特聘副研究员(2022-2024)。研究方向为安全韧性规划、城乡空间治理。主持各类纵向科研课题4项,参与9项,发表SCI/SSCI、中文核心等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3部,译作1部;获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城乡规划学)、《国际城市规划》创刊 40周年「最具影响力学术文献」、全国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优秀奖指导教师等荣誉。欢迎MPA项目专业方向为城乡公共治理(城市规划与管理、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的同学报考。个人邮箱:[email protected]。
科研课题:
安全韧性规划方向:
n 深圳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社交媒体数据支持下的城市气象灾害适应性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编号:20231122160653002),主持,在研
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基于资本视角的社区灾害韧性形成机制、评价体系及规划策略研究,编号:51908362),主持,结题
n 深圳市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全球大都市区域城市韧性规划、目标体系与治理结构探究,编号:RC002330),主持,结题
n 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安全韧性城市规划与设计,编号:892002921),参与,在研
n 深圳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大湾区城市内涝灾害恢复的空间影响机制及规划调控策略研究,编号:20231123102915001),参与,在研
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滨海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的超网络建模及其韧性提升模拟,编号:W2412150),参与,在研
n 深圳大学2035追求卓越研究计划(区域网络协同时代绿色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编号:2022B005),参与,在研
n 香港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汶川震后重建规划的韧性路径研究,编号:CUHK 14413014),参与,结题
城乡空间治理方向:
n 深圳大学新引进教师科研项目(城市边缘区的空间演变规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编号:2019059),主持,结题
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基于家庭视角的都市圈临界城镇跨界一体化规划与治理研究,编号:52378062),参与,在研
n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泛洪区乡村家庭承洪韧性评估及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025A1515010973),参与,在研
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基于OTA动态数据分析技术的景中村旅游时空行为特征及其规划响应,编号:51908243),参与,结题
n 深圳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二期一流学科建设与博士点内涵提升项目(深圳都市圈发展与治理研究),参与,结题
研究成果:
安全韧性规划方向:
n 邵亦文, 况达, 张立, 译. 乔恩-科菲, 彼得-李. 城市韧性:为风险、危机和不确定性作出规划[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5.
n 谢雪苗, 邵亦文*. 社交媒体数据分析在台风灾害管理中的应用潜力探究——以台风“杜苏芮”对福建省的影响为例[J]. 热带地理, 2024, 44(6): 1090-1101.
n SHAO Y W, SUN Y, ZHENG Z R. How do comprehensive territorial plans frame resilience? A content analysis of plans by major cities in China[J]. Sustainability, 2023, 15(10): 7783.
n SHAO Y W, SUN Y. Examining governance of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planning from an evolutionary resilience perspect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esilience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2023.
n 邵亦文, 孙瑶, 谢雪苗. 旧金山市韧性建设与治理路径的启示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23(7): 113-116.
n 刘雄峰, 邵亦文*, 孙瑶. 城市道路网络韧性的定义内涵、衡量指标与研究方法[J]. 城市环境设计(UED)学术刊, 2022(6): 265-271.
n 魏鹏香, 邵亦文*. 生计韧性的概念内涵与研究趋势——城乡规划语境下的展望[J]. 建筑与文化, 2022(5): 83-86.
n 邵亦文, 孙瑶. 城市如何构建韧性?规划方法与治理路径[M].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2.
n 徐江, 邵亦文. 基于韧性分析方法的中国灾后重建规划研究[M]//灾害与历史(第二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1.
n 邵亦文, 孙瑶. 衰退地区灾后恢复中的灾害韧性构建: 以日本宫城县气仙沼市为例[J]. 住区, 2021(4): 11-19.
n SHAO Y W, XU J. Implementing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plans in China: A resilience perspective[J]. Natural Hazards, 2020, 104: 55-76.
n XU J, SHAO Y W.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China’s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planning: Implications for resilience[J]. Urban Studies, 2019, 57(3): 525-545.
n SHAO Y W, XU J. Regulating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planning in China: Towards a resilience-based approach?[J]. Asian Geographer, 2017, 34(1): 71-89.
n 邵亦文, 徐江. 城市规划中实现韧性构建: 日本强韧化规划对中国的启示[J]. 城市与减灾, 2017(4): 71-76.
n SHAO Y W, SODA O, XU J. Capital building for urban resilience: The case of re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Kesennuma City, Miyagi Prefecture, Japan[C]//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6, 36: 122-129.
n 邵亦文, 徐江. 城市韧性: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J]. 国际城市规划, 2015, 30(2): 48-54.
n 徐江, 邵亦文. 韧性城市: 应对城市危机的新思路[J]. 国际城市规划, 2015, 30(2): 1-3.
n 许乙青, 孙瑶, 邵亦文. 基于丘陵地形“雨足迹”的城市生态廊道规划——以建始县城市总体规划为例[J]. 城市规划, 2015, 39(9): 82-86.
城乡空间治理方向:
n 邵亦文, 姚毓敏, 陈方. 乡村雨洪管理的弹性策略研究:以桂林阳朔大河背村为例[C]//美丽中国,共建共治共享——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乡村规划). 合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2024: 629-642.
n 陈方, 王叶欣, 邵亦文. 基于AHP-SD法的海岛乡村道路可视域景观质量评价——以珠海市桂山岛爱民路为例[C]//美丽中国,共建共治共享——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乡村规划). 合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2024: 192-205.
n 陈方, 黄正熹, 邵亦文. 海洋文旅发展下海岛岸线评估与发展策略初探——以广东省珠海市桂山岛为例[C]//美丽中国,共建共治共享——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空间发展理论和分析技术). 合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2024: 435-448.
n 陈方, 游馥阳, 邵亦文. 海岛保护背景下村落民宿规划与空间提升策略——以广东省珠海市桂山岛为例[C]//美丽中国,共建共治共享——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乡村规划). 合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2024: 563-574.
n 邵亦文, 孙瑶. 乡村设计叙事:新时期大学生乡村规划设计教学探索[M]. 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23.
n SHAO Y W, SUN Y. Governing for spatial reconfiguration in tourism-oriented peri-urban villages: New developments from three cases in China[J]. Buildings, 2023, 13: 519.
n 邵亦文, 孙瑶, 魏鹏香. 走出城市边缘区历史村落的文旅活化困局——以深圳市凤凰古村为例[J]. 住区, 2021(4): 31-37.
n 邵亦文, 孙瑶, 郑志如. 伟人故里的场所精神营造——以广东中山翠亨村为例[J]. 城市建筑, 2021, 18(S01): 4-7.
n 邵亦文, 孙瑶. 我国景中村改造方法研究综述[J]. 建筑与文化, 2021(5): 119-121.
n 孙瑶, 邵亦文. 我国城市边缘旅游导向型村落的突围之路[M].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1.
n SUN Y, SHAO Y W*, CHAN E H W. Co-visitation network in tourism-driven peri-urban area based on social media analytics: A case study in Shenzhen, China[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20, 204: 103934.
n SUN Y, SHAO Y W*. Measuring visitor satisfaction toward peri-urban green and open spaces based on social media data[J]. 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 2020, 53: 126709.
新闻动态
PM体育通知